发表日期:2011/12/12 8:08:57
林琳是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三的学生,她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各大高校自主招生政策,希望可以在高考时获得降分录取的资格。进入12月,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相继“扎堆”公布,这些政策的出台虽拓宽了高考道路,也容易让高三学子看花眼。
高校竞相出台自主招生政策
各大高校推出的自主招生政策,实际是一场名校间“掐尖”的生源争夺战,有清华大学为首的“华约”、北京大学为首的“北约”、北京理工大学为首的“理工联盟”等三大高校自主招生阵营,以“计划”为名目的各类招生政策层出不穷。
这些自主招生优惠政策都是要求重点高中推荐优秀学生,他们以联盟为单位集中进行面试或笔试后,入围学生可享受高考降分录取。北京大学的“中学校长实名推荐”,入围学生高考录取时享受北大降至当地本科一批控制线录取的优惠;清华大学的“领军计划”,入围学生高考可享受降60分录取的优惠政策;中国人民大学的“校长直通车计划”,享受人大降至当地本科一批控制线录取的优惠。
与往年不同的是,复旦大学、南开大学开始自立门户招收生源,这意味着高三尖子生除了参加联盟会考之外,还要准备个体招生高校的考试。
学生疲于备考叫苦不迭
“每天复习时间都在12个小时以上,还觉得时间不够用。”高三学生李晓说,为了“双保险”甚至“三保险”,他的不少同学都选择参加两场甚至三场自主招生考试,考试辅导班、自主招生考试、正常高考复习连轴转。
面对高三尖子生疲于备考的现象,河南省实验中学一位负责人说,学生自荐的高校越多,相应参加的自主招生考试场次就多,复习重点就越容易分散,有时连正常高考的练习题都没有时间做。
郑州外国语学校教务处主任周健表示,每年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北大、清华的毕竟是少数,考生和家长对高校自主招生既要重视,又要看淡,不要因为自主招生而打乱正常的高考复习,毕竟录取的前提是要达到当地本科一批控制线,可以把自主招生作为像“一模”、“二模”那样的一次高考模拟测试对待。
周健同时表示,考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、爱好进行综合考虑来选择学校,不应盲目跟风。高频率、高强度的备考会消耗学生体力和脑力,影响学生高考正常发挥,还可能对学生造成心理负担。
附件: 无